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6月19日,上海高校“中國共產黨偉大建黨精神”研究學術交流活動在華東政法大學舉行?;顒又黝}為“弘揚偉大建黨精神 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強國”,由高校中國共產黨偉大建黨精神研究中心華東政法大學分中心、華東政法大學馬克思主義研究院、華東政法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聯(lián)合主辦。
會議分為“弘揚偉大建黨精神與提升思政引領力”“弘揚偉大建黨精神與培育時代新人”“偉大建黨精神與教育強國建設的內在關聯(lián)”“弘揚偉大建黨精神與推進新時代黨的建設”四個階段,主題發(fā)言分別由《解放日報》理論頻道主編王珍、《宣傳通訊》編輯部采編中心主任呂東卉、上海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秘書葉柏榮、華東政法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阮博主持。20余所高校以及科研機構的30余位專家學者圍繞相關議題進行了深入研討。
弘揚偉大建黨精神與提升思政引領力
中國浦東干部學院原副院長、華東師范大學特聘教授劉靖北表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標定了我國教育強國的本質屬性,決定了我們建設教育強國,第一位的就是打造強大的思政引領力。高等學校作為我國高層次人才培養(yǎng)的重要基地、思想和精神生產的重要陣地,要堅持把弘揚偉大建黨精神貫徹于辦學治校全過程各方面,不斷增強高等教育的強大思政引領力。高校要堅持弘揚偉大建黨精神,堅持以黨的創(chuàng)新理論引領思政的知識創(chuàng)新、理論創(chuàng)新、方法創(chuàng)新,著力構建思政的自主知識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
華東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余玉花教授強調,思政引領力在教育強國建設中具有特殊意義,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強國的標識性特質。增強思政引領力,離不開科學精準地把握思政引領力的內涵要義。要從教育強國的政治定位和人才培養(yǎng)方向等高度把握思政引領力,超越將思政引領力簡單等同于“思想政治教育引領力”的認識窠臼。
偉大建黨精神既是中國共產黨的精神之源,也是中國人民實現(xiàn)民族復興的“思政引領力”。華東政法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趙慶寺教授指出,偉大建黨精神與思政引領力的價值內涵具有高度統(tǒng)一性,弘揚偉大建黨精神內在要求增強思政引領力。
華東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徐國民教授強調,要在傳承和弘揚偉大建黨精神中提升思政引領力。一是引導青年將堅定的理想信念奠定在科學的理論基礎之上;二是引導青年樹立堪當大任的使命和責任意識;三是引導青年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努力奮斗;四是引導青年在干事創(chuàng)業(yè)中詮釋對黨忠誠,在解決人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中詮釋不負人民,為實現(xiàn)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而不懈奮斗。
新時代提升思政引領力的一個重要維度就是要加強和優(yōu)化偉大建黨精神的傳播。復旦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金偉教授表示,偉大建黨精神的傳播是一種精神傳播、價值傳播,做好偉大建黨精神的對外傳播需要讓其內涵具體化、生動化。可從提升媒介融合傳播、構建對外傳播話語、促進主體協(xié)同傳播、改善國際輿論環(huán)境、制定傳播戰(zhàn)略五個方面,進一步提升偉大建黨精神的國際影響力、感召力、親和力、話語說服力以及國際輿論引導力。
中央特科紅色基因是提升思政引領力的重要資源。上海公安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龔海燕指出,中央特科與公安工作有著深厚的歷史淵源,其豐富的紅色底蘊和革命精神是公安教育的寶貴精神財富。新時代新征程上,公安教育要把中央特科紅色基因融入思政教育,強化公安的思政引領力,講好公安紅色故事,開展富有吸引力、感染力的公安思政教育活動。
弘揚偉大建黨精神與培育時代新人
用偉大建黨精神培育時代新人需要增進使命意識。同濟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徐蓉教授強調,偉大建黨精神的構成內容是相互貫通、有機統(tǒng)一的,是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的精神標識,具有豐富內涵和穿透力。這些內容共同構筑了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源頭,是我們黨戰(zhàn)勝一切困難的精神力量,充分彰顯了中國共產黨人的使命意識。在新時代,增強使命意識能夠將偉大建黨精神這一精神力量轉化為具體的實踐力量。
偉大建黨精神蘊含豐富教育資源,對于培育時代新人具有重要價值。上海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石書臣教授表示,偉大建黨精神的深刻內涵與“時代新人”的深刻內涵具有內在契合性,主要體現(xiàn)在以偉大建黨精神涵育時代新人的愛國情感、以偉大建黨精神引領時代新人的理想追求、以偉大建黨精神培養(yǎng)時代新人的人民立場、以偉大建黨精神強化時代新人的責任擔當、以偉大建黨精神激發(fā)時代新人的奮斗精神。
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是中國共產黨宣傳思想工作的重要傳統(tǒng),以偉大建黨精神培育時代新人正是弘揚這一優(yōu)良工作傳統(tǒng)的體現(xiàn)。上海交通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劉偉副教授強調,在育人工作中要避免對偉大建黨精神的觀念化誤讀,應當深入其實踐本質去理解它的文化特性、育人功用及其具體化路徑。華東政法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黃一玲教授強調,以偉大建黨精神引領“時代新人鑄魂工程”具有重要價值,要將偉大建黨精神融入育人全過程,構建系統(tǒng)化、多維度的育人體系。
偉大建黨精神能夠引導大學生堅定理想信念,對加快培育時代新人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上海農林職業(yè)技術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黨支部書記馬偉聚焦當前部分大學生存在的理想信念認知模糊、意志薄弱、行為脫節(jié)等“精神缺鈣”風險,強調要對偉大建黨精神所蘊含的真理原則、初心目標和意志品質與價值引領四個層面的精神基因進行解構與重塑,不斷充實理想信念教育的價值場域、思路方法,有效促進新時代大學生將偉大建黨精神內化為堅定理想信念,外化為民族復興的使命擔當。
偉大建黨精神與教育強國建設的內在關聯(lián)
偉大建黨精神的核心內涵與建設教育強國的目標具有高度契合性。上海立信會計金融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劉經緯教授指出,加快提升“思政引領力、人才競爭力、科技支撐力、民生保障力、社會協(xié)同力、國際影響力”對于建設教育強國具有重要意義。
上海中醫(yī)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王芳教授強調,教育強國所體現(xiàn)的政治屬性與偉大建黨精神的信仰內核之間存在一致性,其人民屬性與偉大建黨精神的價值立場之間深度呼應,而其戰(zhàn)略屬性與偉大建黨精神的奮斗特質之間則是相互支撐的。
教育強國建設需要偉大建黨精神的引領。華東政法大學黨委副書記韓強教授表示,偉大建黨精神是中國共產黨的精神之源,是中國人民的寶貴精神財富。正是各個時期、各條戰(zhàn)線、各個領域、各行各業(yè)的優(yōu)秀共產黨員在偉大建黨精神的指引下頑強拼搏、默默奉獻,才開創(chuàng)了如今的中華盛世。具體到教育領域,弘揚偉大建黨精神就是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積極投身于教育強國建設。
弘揚偉大建黨精神能夠為建設教育強國提供強大精神支撐。上海大學教師工作部副部長張富文教授提出,偉大建黨精神的求真性、實踐性、斗爭性、人民性,這四個層面是相互依托、相互支撐的有機整體。具體而言,偉大建黨精神體現(xiàn)的求真性能夠為建設教育強國提供精神動力;偉大建黨精神體現(xiàn)的實踐性為建設教育強國提供實踐動力;偉大建黨精神體現(xiàn)的斗爭性為建設教育強國提供意志動力;偉大建黨精神體現(xiàn)的人民性為建設教育強國提供價值動力。
弘揚偉大建黨精神與推進新時代黨的建設
“黨性教育是共產黨人修身養(yǎng)性的必修課,也是共產黨人的‘心學’”。上海社會科學院中國馬克思主義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陳祥勤強調,中國共產黨是馬克思主義政黨,有著自身的性質和宗旨、初心和使命。偉大建黨精神之所以能夠發(fā)揮思政引領力的作用在于集中體現(xiàn)了共產黨人“心學”。偉大建黨精神既是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之源,也是共產黨人“心學”的最好詮釋。
上海工程技術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嚴運樓教授指出,概念、范疇、命題和理論論證形成思想體系與自主話語體系。偉大建黨精神是中國共產黨的精神之源,針對當前學界存在的政治話語與學術話語分離、西方把持話語霸權等問題,必須用諸如“偉大建黨精神”這樣的標識性概念實現(xiàn)對中國實踐和歷史經驗的真實表達、實現(xiàn)對當代中國政黨政治鮮活實踐的獨特表達以及實現(xiàn)對當代中國政黨敘事的情感表達。
弘揚偉大建黨精神能夠充分發(fā)揮基層黨建的引領作用,加快推進黨的建設。上海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葉海濤教授強調,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離不開生態(tài)治理現(xiàn)代化,城鄉(xiāng)社區(qū)是國家治理的基本單元,社區(qū)生態(tài)治理水平關乎美麗中國建設的自然基礎和社會根基,直接影響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式現(xiàn)代化的偉大歷史進程?;鶎狱h建在社區(qū)生態(tài)治理中發(fā)揮政治引領與組織動員功能,黨建引領通過構建“黨員帶頭—群眾參與”的協(xié)同網(wǎng)絡,能夠實現(xiàn)治理效能與環(huán)境效益的雙重提升,為超大城市精細化治理提供實踐范式。
復旦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包煒杰副教授強調,黨的創(chuàng)新理論體系化學理化的闡釋原則需關注以下三方面:一是“縱橫交錯”。即從縱向的社會歷史背景和知識形態(tài)更新的線索出發(fā)闡明創(chuàng)新理論的形成歷程,從橫向的結構形態(tài)出發(fā)闡明創(chuàng)新理論的科學體系;二是“有理有據(jù)”。“理”既是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的“大道理”,還有道理背后的“學理”,以及作為世界觀和方法論的“哲理”。“據(jù)”既包含中國現(xiàn)實、國際形勢等現(xiàn)實依據(jù),又包括方法論關照下的理論依據(jù);三是“綱舉目張”。即重在講清楚創(chuàng)新理論的標識性概念和原創(chuàng)性范疇。(供稿:劉倩,華東政法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