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重點推薦】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

  徐文秀: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

  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古往今來,人心向背決定著政權興衰,決定著社稷安危。過去戰(zhàn)爭年代,民心在誰一邊,誰就贏得戰(zhàn)爭的主動權,誰就獲得戰(zhàn)爭的勝利。著名的淮海戰(zhàn)役,543萬支前民工推著獨輪車上前線,遍地都是運糧食、運彈藥、抬傷員的群眾,成就了“淮海戰(zhàn)役的勝利,是人民群眾用小車推出來的”一段佳話,也生動詮釋了“軍隊打勝仗,人民是靠山”的真理。打江山如此,守江山也是一樣。

  人民為國家之基,人心則為國家之根。什么是人民的心?如何守住人民的心?這是講政治的首要問題,也是“國之大者”的根本所在。民心就是人民滿意不滿意、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擁護不擁護,它集中體現在人民群眾的各種利益需求上,體現在人民群眾的所有“急難愁盼”上,集中表現為人民群眾對黨和政府的態(tài)度、對廣大黨員干部的看法、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心上。辦民生實事應該多走群眾路線,聽民意、納民計、聚民智,這樣的民生實事才有生命力、才可持續(xù),才大快人心、大獲人心。守住民心,就是守住人民心中那份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讓人民始終有甜頭、盼頭和勁頭。

  原文鏈接: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

  

  王強:善用歷史思維,破除歷史虛無主義的詭辯論

  歷史思維是運用歷史唯物主義認識歷史、把握現實的科學思想方法,也是旗幟鮮明反對歷史虛無主義的基本思想方法。歷史虛無主義者以“重新評價”為名,戴著“孤立、靜止、片面”的眼鏡,孤立地分析歷史進程中的階段性而否定其發(fā)展的整體性,片面地關注歷史進程中的支流而否定其主流,隨心所欲地夸大黨史上的失誤和曲折,肆意抹黑歪曲黨的歷史、攻擊黨的領導,嚴重歪曲近現代中國革命歷史、黨的歷史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歷史,嚴重違背了歷史的全面性和客觀性。習主席一針見血地指出,歷史虛無主義的要害,是從根本上否定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和中國走向社會主義的歷史必然性,否定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歷史是復雜的、厚重的,是現象和本質的統(tǒng)一,既不能因為成就而回避失誤和曲折,也不能因為探索中的失誤和曲折而否定成就。只有不斷增強歷史意識,自覺樹立大歷史觀,著眼百年歷史的大局,從歷史長河、時代大潮、全球風云中分析演變機理、探究歷史規(guī)律,以我們黨關于歷史問題的兩個決議和黨中央有關精神為依據,才能跳出某些歷史爭議細節(jié)的糾纏,準確把握黨的歷史發(fā)展的主題主線、主流本質,正確認識和科學評價黨史上的重大事件、重要會議、重要人物,徹底破除歷史虛無主義邏輯混亂的詭辯論。

  原文鏈接:旗幟鮮明反對歷史虛無主義

  

  羅京佳:智能氣象時代加速到來

  天氣無常,也加大了天氣預報工作的難度。利用人工智能,可顯著提高天氣預報的準確性和可靠性。人工智能方法以機器學習算法為基礎,通過數學統(tǒng)計方法高效處理海量數據,減少計算量、節(jié)省計算資源。機器學習算法能分析大量歷史數據間隱藏的非線性關系,更準確地厘清地球系統(tǒng)現象間復雜的因果關系。中國深圳氣象局建立的基于深度學習的雷達外推模型,可以在5~10分鐘內有效預測未來0~6小時的降水??梢?,將人工智能應用到傳統(tǒng)數值天氣預報中,可加快天氣預報速度并提高預報準確率。

  對于極端天氣氣候事件,準確及時的預報有助于降低損失、挽救生命。無論是提前幾小時的短臨預報,還是提前幾個月甚至一兩年的氣候預測,人工智能都有“用武之地”,可以快速識別可能導致極端災害事件的氣象條件。比如,瑞士洛桑聯(lián)邦理工學院和英國利茲大學利用人工智能開發(fā)出閃電預測模型,僅使用基本的氣象數據就可以提前10~30分鐘發(fā)出30公里半徑內的雷暴預警,預測準確率接近80%。再如,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和韓國全南大學合作,利用人工智能改進對厄爾尼諾現象的季節(jié)-年際預測,比現有模型的預測準確率提高10%~20%。

  原文鏈接:智能氣象時代加速到來

  

  張家棟:開放合作仍是對外關系發(fā)展基石

  中國與美西方的關系,是新時代、大變局下國際格局重構、國際秩序再造的問題。這是中國作為一種新生力量、新興國家,與美西方既得利益陣營之間的摩擦、沖突、競爭、合作與再適應的一個過程。中國與美西方的互動結果,一定程度將決定且代表著國際政治的未來。中國對外政策的制定,尤其是對美西方政策的制定,會基于中國國情、政策取向和經濟結構。

  首先,推動全方位對外友好、合作,仍然是我國對外政策的基本原則,對抗和斗爭只是中國對外政策手段的一部分,不是全部,更不是目標。其次,全面改革開放的發(fā)展路徑取向,仍然是我們定位中國與世界關系的一個基本出發(fā)點。再次,中國的經濟結構以及與世界經濟的密切聯(lián)系,是我們思考問題的主要基礎。由于生產的國際分工,我國對國際生產鏈條的依賴度仍然很高。這使得我們必須努力提高在國際生產鏈條中的地位,以獲得更多的話語權和塑造權,必須努力提高本國經濟與世界經濟的融合程度,以本國經濟的超級體量來換取更大程度的外交穩(wěn)定性和吸引力。最后,中國開放和諧的文化特征,是我們制定對外政策的核心思維來源之一。自古以來,中國就不是一個咄咄逼人的侵略型、對抗型國家。沙漠、高山和大海,基本上限定了中國的疆域范圍。適可而止、中庸之道,可能正是中華文明持久不衰、避免陷入過度擴張陷阱的大智慧。

  原文鏈接:開放合作仍是對外關系發(fā)展基石

  

  許結:論題畫賦的呈像與體義

  歷史上題畫賦的出現遠早于題畫詩,是最初題畫文學的呈現。而在演進過程中,自楚漢之后,晉唐時代由人物像贊衍為人物、山水圖賦,宋、元、明三代題“經圖”賦與文人畫賦的并興,以及清代大量題材廣泛的題畫賦的出現,構成了三大發(fā)展時段。而經義、物態(tài)與文學,既是題畫賦呈像的主要類型,也是其創(chuàng)作范疇的突出顯現;自然、空間與品貌,則為其書寫體義,從而區(qū)分于其他的題畫文學,并以賦體與畫體的共相,構建起題畫賦獨特的閱讀趣味與審美意義。賦體由戰(zhàn)國到漢代,從“蕞爾小邦”到“蔚然大國”,在于賦家以語象編織出“體國經野”的宏大畫面,這與畫家以圖像展示出“布置山川”的宏大景觀,有著共同的審美特征。以賦與畫的平行發(fā)展歷程來看,漢賦(以體物大賦為主)與漢畫(畫像石與壁畫)就有兩大相同之處:一是平面構圖,這可對照司馬相如《上林賦》、班固《兩都賦》、張衡《二京賦》有關鳥獸草木、山川形勢、宮室構列及百戲表演等描繪,與漢畫如“武梁祠”畫像石有關君王、忠臣、志士、列女、孝子、刺客等各階層人物組成的故事場景,以及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帛畫對天上、人間、地下的構圖,其相似性顯而易見。二是類聚事物,而此與賦的體物與構象本質相關。賦家以“語象”展示“物象”“事象”乃至呈現“圖像”的法則,既與賦寫“物”因“事”而成“理”的創(chuàng)作契合,又是賦家寫作秩序中的“圖貌”與“雕畫”的藝術特質。這反映于歷代題畫賦,正是其不同于其他題畫文學的特征。

  歷代題畫賦的作品數量與評價,均無法與題畫詩相比,但是作為一種創(chuàng)作類型或形態(tài),其以自然、空間與品貌彰顯書寫體義,觀其創(chuàng)作集中于經義、物態(tài)與文學的表達,又宜落實于賦體,而于從擬象到題畫的歷史脈絡間尋繹其特有的審美趣味,這是值得提出并予關注的。

  原文鏈接:論題畫賦的呈像與體義

  

  王靜:以法治實踐推動社會主義法治文化繁榮

  文化的滋生源于人們的生活實踐。人類的法治文明史證明,一次踐踏法治的行為足以毀滅數年法制教育的成果。建設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必須緊緊抓住法治實踐這把鑰匙。

  加強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建設,必須以堅定的斗爭精神清除一切與現代法治理念相背離的社會現象。針對我國社會生活中還存在潛規(guī)則的現象,法律規(guī)則存在著被選擇性遵守的問題,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破除潛規(guī)則,根本之策是強化明規(guī)則,以正壓邪,讓潛規(guī)則在黨內及社會上失去土壤、失去通道、失去市場。如果一個社會盛行潛規(guī)則,法律規(guī)則就會被邊緣化,法律規(guī)則就會成為可以選擇性遵守的行為規(guī)范。如果法律的權威性嚴肅性消失殆盡,整個社會的法治文化氛圍就無法形成。建設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必須強化法律規(guī)則的嚴肅性、權威性。對于公權主體而言,其作為強勢的權力行使者,要嚴格依法執(zhí)政、依法行政,不能帶頭違法。一旦出現違法行為,要一追到底,依法嚴懲,絕不姑息。為此,應大力戒除以權壓法、以權代法、法外特權、選擇性執(zhí)法等現實問題,避免出現危害社會等損害法治權威、破壞法治文化建設的情形;對社會成員而言,要以高額的違法成本和嚴格的違法必究機制,使法律規(guī)則真正成為不可觸碰的高壓線。

  原文鏈接:以法治實踐推動社會主義法治文化繁榮

  

  任大鵬:鄉(xiāng)村人才振興,法律怎么規(guī)定

  鄉(xiāng)村振興,關鍵在人。從現實看,鄉(xiāng)村人才的短缺,制約著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實施的進程。生產經營人才的缺乏,影響著鄉(xiāng)村產業(yè)的發(fā)展;鄉(xiāng)村科技人才的短缺,影響著農業(yè)農村經濟的轉型升級;鄉(xiāng)村治理人才的短缺,影響著鄉(xiāng)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水平?!班l(xiāng)村振興促進法”對于穩(wěn)定推進鄉(xiāng)村的人才振興提供了制度基礎。

  從現實看,由于工作條件、待遇和發(fā)展機會等方面的制約,城市成為人才“抽水機”,鄉(xiāng)土人才被源源不斷地吸附到城市流動,鄉(xiāng)村幾乎成為人才的真空地帶。為了解決這一問題,該法第二十八條第三款規(guī)定,鄉(xiāng)鎮(zhèn)人民政府和村民委員會、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應當為返鄉(xiāng)入鄉(xiāng)人員和各類人才提供必要的生產生活服務。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可以根據實際情況提供相關的福利待遇。例如,地方政府可以通過建設人才公寓、發(fā)放住房補助等方式,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根據宅基地“三權分置”改革精神和《土地管理法》的相關規(guī)定,可以通過農村閑置宅基地盤活利用等方式,統(tǒng)籌解決下鄉(xiāng)人才的居住條件。

  原文鏈接:人才振興,法律怎么規(guī)定

  

  李里峰:土改運動中的階級劃分

  階級分析在中國共產黨的革命理論和革命實踐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義。政治意義上的階級是同質、固化、二元對立的,強調沖突和斗爭;社會意義上的階級是異質、流動、多元互動的,強調關聯(lián)和交融。近代中國的社會歷史條件尚未達到“階級對立簡單化”的程度,中國共產黨在領導新民主主義革命時便不得不在兩種階級圖景之間艱難地尋找平衡。在解放戰(zhàn)爭時期的土地改革運動中,階級劃分的標準和程序時常與黨的階級政策相偏離,這不能簡單視為政策執(zhí)行中的錯誤或偏差,而是政策彈性和適應性的體現,從中可以發(fā)現革命實踐的辯證邏輯。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在廣大農村地區(qū)的政治動員和社會改造,始終以土地和其他生產資料的再分配為核心內容。對于土地問題與民眾動員的關系,毛澤東在一段講話中說得非常透徹:“如果在一萬萬幾千萬人口的解放區(qū)內解決了土地問題,即可使解放區(qū)人民長期支持斗爭,不覺疲倦?!痹凇对鯓臃治鲛r村階級》一文中,毛澤東主要根據生產資料占有狀況和剝削關系,對各階級作了界定。值得注意的是,毛澤東已充分考慮到實際情況的復雜性,行文中有許多寬松之處。例如,關于土地和工具的占有情況,使用了“一般占有土地”“占有一部分土地”“相當的工具”“不完全的工具”“極小部分的土地和工具”等說法。在剝削問題上,地主、富農都可能從事地租、放債、雇傭等剝削活動,區(qū)別在于哪種方式是“主要”的。中農雖以自己勞動為主,卻又可能受剝削或剝削別人,區(qū)別在于是“輕微的”還是“經常的和主要的”。

  階級分析對于中國革命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但學界對階級話語及其與近代中國社會之關系的看法并不一致。大多數黨史和革命史研究者堅持現實主義觀點,認為以生產資料占有關系為基礎的階級結構是一種客觀事實,中國共產黨在唯物史觀和階級分析的指引下發(fā)現了中國社會的秘密,并通過生產資料再分配有效地實現了社會改造和民眾動員的雙重目的,從而最終贏得革命的勝利。另一些學者則傾向于建構主義觀點,雖然承認階級現象的存在,但強調以階級區(qū)隔和階級對立為核心的社會結構主要是革命政黨建構的結果,與近代中國的真實社會形態(tài)差異甚大。還有人認為近代華北農民承受的剝削主要來自捐稅而不是地租,主要社會矛盾不在地主與農民之間,而在國家與農民之間,所以在革命動員過程中,苛捐雜稅、土豪劣紳和貪污腐敗等議題可能發(fā)揮著比土地占有和租佃關系更重要的作用。這些不同看法,應該說都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部分歷史事實。

  原文鏈接:踐行革命:華北土改運動中的階級劃分

  

  張志強:新時代哲學的重要任務

  新時代哲學的重要任務就是要繼續(xù)推進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構建總結新時代實踐的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和面向人類未來的21世紀馬克思主義哲學。為此,哲學界需要繼承和發(fā)展能動的、革命的反映論的哲學特質,根據新時代實踐的要求,加快構建一種系統(tǒng)的、辯證的、整體論的新時代哲學。另外,構建新時代中國特色哲學體系,必須融通中外,實現綜合創(chuàng)新。構建中國特色哲學“三大體系”,需要融通古今中外一切思想資源,從中國實際出發(fā),以實踐的觀點、歷史的觀點、辯證的觀點、發(fā)展的觀點,通過實事求是的科學判斷力,來揚棄方法論上的“普世主義”和世界觀上的“形而上學”,用中國特色哲學體系為中國特色人文社會科學奠定世界觀和方法論的基礎。

  打造具有中國特色和普遍意義的哲學學科體系,已經成為新時代哲學界需要解決的重大理論與現實問題之一。我們需要根據新時代新形勢新任務,從融合的視野出發(fā),重構學科問題域,重塑學科方法論。我們期待從當代中國實踐和文明傳統(tǒng)出發(fā),盡快打造出具有中國特色和普遍意義的哲學學科,讓中國的哲學熔鑄新時代的精華,為人類文明的未來提出中國的哲學方案。

  原文鏈接:打造中國特色哲學“三大體系”

  

  李宏偉、劉曉珍:洛杉磯光化學煙霧事件的啟示

  1943年的洛杉磯光化學煙霧事件是20世紀嚴重的環(huán)境污染事件,被列為世界八大公害之一。由于洛杉磯獨特的地形和氣象條件,汽車和工業(yè)排出的廢氣在陽光紫外線的照射下生成劇毒光化學煙霧,對人體、建筑物、動植物等造成巨大傷害。洛杉磯光化學煙霧事件的治理對于我國進一步推進大氣污染防治具有借鑒意義。

  當前,我國保護與發(fā)展長期矛盾和短期問題交織,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結構性、根源性、趨勢性壓力總體上尚未根本緩解,污染排放和生態(tài)保護的嚴峻形勢沒有根本改變,生態(tài)環(huán)境事件多發(fā)頻發(fā)的高風險態(tài)勢沒有根本改變,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依然任重道遠。

  清潔的空氣是最基本的公共物品,只有實行最嚴格的制度、最嚴密的法治,才能為其提供可靠保障。為此,需要逐步完善法律法規(guī)體系。2019年我國基本完成省以下生態(tài)環(huán)境機構監(jiān)測監(jiān)察執(zhí)法垂直管理制度改革,加強環(huán)境執(zhí)法。中國將碳達峰、碳中和納入生態(tài)文明建設整體布局,力爭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是《巴黎協(xié)定》的積極踐行者。同時已接受《〈蒙特利爾議定書〉基加利修正案》,加強非二氧化碳溫室氣體排放;近期,中方歡迎美方重返多邊氣候治理進程,共同發(fā)布了《應對氣候危機聯(lián)合聲明》,同時期待國際社會以國際法為基礎,重信守諾,為推動全球環(huán)境治理不懈努力。

  原文鏈接:霧染之毒:洛杉磯光化學煙霧事件

手機光明網

光明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