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2期】聶錦芳:準確理解馬克思的思維方式
第一,理解世界的“新唯物主義”態(tài)度。當黑格爾把理性主義推向極致的時候,聲勢浩大的非理性主義思潮在德國立馬就崛起了。也就是說,沒有馬克思的“新哲學”,作為思維方式的理性主義與非理性主義之間是缺乏過渡、緩沖和超越的。馬克思、恩格斯當年突出強調理解世界的唯物主義原則、社會發(fā)展的規(guī)律性等,目的就在于校正唯意志論、觀念論等思維方式的弊端。
第二,“批判的和革命的”辯證法。馬克思的批判體現在深刻的自我反思中,這突出表現在他對《資本論》結構的反復斟酌和修正。從《資本論》第一卷出版到他去世,面對世界范圍內出現的各種新的復雜狀況,馬克思在原來的基礎上,重新思考了資本的性質、運動、邏輯及其后果,做了極其繁雜的工作,寫作量大大超過了《資本論》的初稿。盡管他并沒有明確表達、概括出這些思考,但其中無疑蘊涵著新的創(chuàng)建,也鋪筑了走向19世紀末20世紀初資本運動及其理論分析的通道。可以說,自我批判最終促成了自我超越。
第三,順應歷史發(fā)展“鐵的必然性”和“正在實現的趨勢”,從世界總體格局中看待國家和民族的發(fā)展。馬克思的分析表明,全球化是世界歷史發(fā)展的“鐵的必然性”,是不可逆轉的趨勢。馬克思當年以落后的德國為例,特別批評了德國歷史學派經濟學的思路,并深刻地指出,從其先驅弗里德里?!だ钏固氐絼?chuàng)始人威廉·羅雪爾,再到發(fā)展者布魯諾·希爾德布蘭德和卡爾·古斯塔夫·阿道夫·克尼斯等人,他們的學說反映了德國在經濟上面臨著的復雜任務,體現了思想上的矛盾心態(tài)和雙重主張。
毛振華:先秦用《詩》與《詩》的流播
典禮性用詩與《詩》的禮樂傳播。典禮性用詩有著嚴格的典制,其用詩方式包括“歌詩”“笙詩”“奏詩”等,詩樂有機結合便成了禮樂儀式的重要組成部分,提升了音樂語言的表現力,體現了嚴格的“禮”的規(guī)則與等級分殊。典禮性用詩中,“禮樂相須為用,禮非樂不行,樂非禮不舉”,《詩》的傳播以“禮”為核心,圍繞“禮”而不斷延伸和發(fā)展,這時的《詩》更為突出“樂”的禮儀性功能,還沒有形成真正的文學意識。
賦詩、引詩與《詩》的外交傳播。春秋時期的政治形勢促使國與國之間交往密切,賦詩、引詩是春秋時期政治外交生活中的重要文化手段。公卿大夫成為傳播《詩》的中堅力量,賦詩者將能用《詩》進行交流視為一種身份的象征,所謂“善為《詩》者不說”(《荀子·大略》),“以禮樂相示而已”(《禮記·仲尼燕居》)?!对姟烦蔀楦鲊浯蠓蛑匾奈幕涣魇侄危瓮饨粓龊系囊髟伵c傳誦促進了《詩》的創(chuàng)造性闡釋,為《詩》經典地位的確立和文化生命力的煥發(fā)奠定了扎實基礎。
諸子引詩與《詩》的學術傳播。春秋之后,“天子失官,學在四夷”,“學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官學衰微導致由貴族階層壟斷的學術、文化向社會各階層擴散,而以孔子為代表的私學的興盛助推《詩》突破禮樂的束縛,傳播到更廣闊的天地中。諸子常將《詩》有機融入著述中,作為議論說理的依據,以增強其說服力與權威性,突出和強化論題與主旨,同時也對《詩》義進行相應的闡釋,促進了《詩》的文化傳播與學術解讀。
趙磊:“一帶一路”實現高標準可持續(xù)惠民生目標
我國西部地區(qū)在對外開放中長期處于“末梢”,“一帶一路”倡議使我國對外開放格局發(fā)生重大變化,中歐班列、跨境電商、空中絲路等不斷延伸,將西部內陸變?yōu)閷ν忾_放的新前沿。構建新發(fā)展格局和共建“一帶一路”是相輔相成、同頻共振的關系,體現了內外統(tǒng)籌。一帶一路”建設的實踐證明,“五通”即政策溝通、設施聯(lián)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既能帶動中國經濟內循環(huán),也能帶動世界經濟的大循環(huán)。中國內循環(huán)的質量越高,對世界經濟的帶動作用就越強、價值就越突出,從而形成覆蓋“一帶一路”所有國家、更高質量的發(fā)展新生態(tài)。
原文鏈接:“一帶一路”:夯實發(fā)展根基 實現高標準可持續(xù)惠民生目標
胡友峰:生態(tài)美學立論的深厚淵源
我國生態(tài)美學觀在哲學上主要體現在對“生”的探究與重視上?!吨芤住は缔o下》有言:“天地氤氳,萬物化醇;男女構精,萬物化生。”對萬物生之過程進行了說明。儒家提出“敬鬼神而遠之”“子不語怪力亂神”,認為應遠離對虛妄無形的神靈鬼怪的探索,而將重點放在“生”之事上??鬃右苍浴拔粗?,焉知死”“未能事人焉能事鬼”,這些都體現了儒家重生、貴生的態(tài)度。同樣,儒家也尊重“自然之生”,強調對自然節(jié)令和自然規(guī)律的尊崇,主張按照生態(tài)規(guī)律合理安排農業(yè)。儒家“不違農時”“釣而不綱,弋不射宿”等觀點便展現出在“人之生”的基礎上對“自然之生”的愛護和尊重,體現了自然與人的和諧共生。道家則提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說明萬物生于天道的過程,同時道家的“道法自然”“道為天下母”及“萬物齊一”等觀點也表現出尊重自然、愛護眾生的理念。佛家的“輪回轉世”“眾生平等”等觀點則體現出對生的無限渴望以及對自然萬物生存狀態(tài)的尊重。
韓喜平、劉星彤:要善于從戰(zhàn)略上看問題、想問題
戰(zhàn)略思維是總體規(guī)劃復雜性長遠性的實踐過程的思維方式。戰(zhàn)略思維首先是從實際出發(fā)的思維方式,以在復雜的現實中歷史性地實現長遠整體的理想為其價值旨歸。戰(zhàn)略思維出場的主觀前提有兩個:一是全局性長遠性理想目標的設定;二是強烈的改變現實的實踐意向。戰(zhàn)略思維就是戰(zhàn)略地認識問題和戰(zhàn)略地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戰(zhàn)略地認識問題即是對現實的本質性規(guī)律性的認識,進而生成對現實未來發(fā)展方向的把握;戰(zhàn)略地解決問題則是基于戰(zhàn)略認識的整體性長遠性的實踐設計,它作為整體性的實踐原則,對具體的現實實踐具有指導和規(guī)范意義。從戰(zhàn)略上看問題,即從全局、長遠、大勢上判斷形勢、把握規(guī)律、作出決策,是對堅持現象與本質、具體與普遍、局部與全局、當前與長遠辯證統(tǒng)一的基本遵循。善于運用戰(zhàn)略思維是黨取得百年輝煌的密鑰。只有全局在胸,將具體問題置于整體發(fā)展的全局,把握形勢謀大事,才能有把握地走好每一步棋。
“學術卡片”欄目所摘選的文章,主要源自光明日報社光明智庫、思想理論網絡文章評價系統(tǒng)(iWaes系統(tǒng))、光明日報理論部等主流媒體,希望借此欄目為廣大學者提供哲學社會科學最新、最權威的研究成果。